每次安裝新電腦或重灌時,總要為硬碟分割的大小傷一下腦筋。先前我的做法都依據 Clive Tong-I Lin 的 8G 經驗法則:
我的 8G 經驗法則是, 前 8G 系統用, 其它給 /home。
至於那前 8G 就在 sysinstall 直接給它 auto 不去煩惱了。一般 server 用途, 8G 經驗法則還沒破功過 :)
Windows server 我也是這樣規劃, 前 8G 畫成 C: 灌系統,
其它的空間全劃成 D: 有的沒的任何資料都放 D:儘供參考。
不過上述經驗法則主要是針對 server 用途而言。而且隨著軟體越來越龐大(尤其是安裝了 VS.NET 之後,我以前不裝這玩意兒的),以及經歷過幾次 /var
爆掉的慘痛教訓(FreeBSD auto 預設給的 /var
都不大),看來似乎得重新思索一下硬碟分割的策略。
系統給 10G(目前用最多的大概用到 8.2G/Windows,5G/FreeBSD without X)
剩下的給
D:
或/home
FreeBSD 下系統的分配策略:
/
: 256M/tmp
: 不大於 RAM (或乾脆 =RAM 就好)swap
: 不小於 RAM,RAM 越小給越多,但不超過兩倍 (或乾脆 =RAM 就好)/var
視剩餘空間與 X 的安裝與否,分配 1~2G其餘通通給
/usr
(至少須 6G 以上)
將部份資料搬移出系統分割區
C:\Documents and Settings\username\My Documents
搬到D:\HOME\username
/usr/local/www
搬到/home/www
下如果
/usr
空間吃緊,將/usr/ports/distfiles
也搬到/home
底下
原則:所有「有意義」的變動性檔案、文件,或需要儲存備份的資料,都往
D:
或/home
底下丟像「網頁 cache」就是屬於無意義的變動性檔案;反之,「遊戲存檔」是有意義的
非常用的軟體的也丟到
D:
或個人資料夾下,如臨時安裝的程式,或是遊戲軟體將所有系統分割區中需要備份的檔案(如設定檔)在
D:
或/home
之下建立捷徑或 symbolic link此為原則,有些情況不必完全照著原則來。如資料庫檔案通常還是放在
/var/db
總之 10G 給系統,剩下的都拿來塞資料用 XD
其實重點只需記住最後一點,至於其他的細節,那些都是個人經驗的累積,參考看看即可,不必然全部照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