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注意到有幾家 7-11 作了同樣的事情,就是從原本的街角的黃金地帶搬到附近不遠處,距離原店址大約三四戶的地方。如果只有一家店搬,我只會單純想到是租約到期之類的原因,但短時間內同時見到數家 7-11 都有類似的搬遷動作,就不得不讓人去思考背後是否有某種經營策略上的調整?
顯而易見的,這樣的搬遷使得原本 7-11 店鋪的可見性降低,畢竟街角是路口四方向都可以看到的點,來往的人潮也最多,而路邊或巷邊的 7-11 則只有同條路上的人才能見到。基於以上道理,三角窗(街角)的租金向來也比周遭店面來得高,甚至會高到倍數以上。不過我不覺得 7-11 搬到非街角地段,純粹只有租金考量。
就我看來,7-11 的搬遷,其實某種程度反應了便利商店(尤其是 7-11)在我們生活中扮演的角色,已經從「剛好、順便去一下」的商店,成為「被尋找的主體」。
住在都市的朋友,相信都會在自己或周遭朋友上看到一個現象:就是每當前往一個風景區或新地點時,總是會下意識尋找「麥當勞」或其他熟悉的連鎖速食店的店面。就算不一定會去吃,但至少在想不到吃什麼時,也不失為一個選擇。
前面所提到的 7-11,便是成為這樣的一個存在。我出門不是為了「去隨便一間商店買個喝的」,而是為了「要去 7-11 領博客來的書/繳水電費/去 ATM 領錢」這樣明確的目的(然後順便買個喝的)。所以 7-11 就算開在不顯目的非三角窗地帶,也不怕你不來,因為你會去找他。
所以進一步觀察,不難發現到店址的搬遷只是變化之一,搬遷後的店面通常也會伴隨著店面空間的擴大。而空間越大,就能提供更多硬體上的服務,包括 ATM、用餐區,甚至是廁所。以往是鄉下省道旁比較容易見到有帶停車場與廁所的 7-11,作為簡易休息區的替代,而現在都會區中很多 7-11 也開始都有提供廁所了。
寫到這邊讓我想起以前短暫待過出版社時,曾經問過上頭的編輯一個問題:「為什麼有些雜誌的 Logo 標準字體蓋在封面人物上,而有些則是封面人物蓋在 Logo 字體上?哪一種比較好?」
編輯告訴我,沒有哪一種比較好,純粹是考量出發點不同。至於為什麼會有不同的作法?其實答案就和 7-11 在不在街角開店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