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zeng Yuxio

博觀而約取,厚積而薄發

為什麼台北有中國路名?兼談「馬路」一詞由來

在台北有許多以對岸城市命名的道路,如漢口街、武昌街、重慶南路等,有人覺得這很大中國思想,或是為了不忘反攻大陸而取的路名。其實這都想太多了。

以中國地名為道路命名純粹是命名時沒創意又不動腦筋的結果。這點古今中外皆然。

台北今日多見的「中國地名道路」,主要是在1947年所改名的。在1945年戰爭結束,日本將台灣移交中國後,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(台灣省政府前身)將台北街道由日治時期所制定的日文名稱改為中文名稱,例如八甲街、署後街、龍山街等。

不過有去過日本的人大概知道,日本並不像我們一樣,每條道路每條街巷都有名字,他們的地址寫的都是街廓名,例如「神戶市中央區北長狹通2-5-1」裡的「北長狹通」就是街廓名,是一個區塊,像「西門町」那樣一大片,而非指一條道路。因此在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又將台北市的道路重新命名,以一條條的線形道路為單位,如同我們現在所習慣的方式。今天台北的中國地名道路,就是在那個時候取的。那時候國府還沒逃到台灣,所以當然也不是為了要反攻大陸而把道路取成漢口街、武昌街之類的。

以其他地方地名命名,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,美國就有以英國地名命名的城市,如紐約、紐澤西、新罕布夏、麻省有劍橋市等等,以英國地名命名的道路更是多不勝數。中國許多城市也有以其他城市地方命名的街道,一個很有趣的例子是上海的南京路(今上海南京東路),雖然是以中國地名命名,但這路名卻是英國人取的,除了地名「南京」本身的涵意之外,也有紀念「某個事件」的意義。

話說南京路原本是英國租界裡的一條賽馬、跑馬的道路,1865年,英國駐滬領事向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(上海各租界自己組成的行政機構)提議要為租界內的道路重新命名;這條跑馬的道路要叫什麼名字呢?英國人想到為了紀念使上海開埠的《中英南京條約》(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),因而將那條跑馬的道路命名為南京路。

說穿了,不只南京路,其實上海許多以中國地名命名的道路,幾乎都是「洋人的玩意」。怎麼說?在十九世紀清末時期,上海的英國租界與美國租界合併為「上海公共租界」,租界合併,街道名稱得統一一下,可是英美兩邊的人馬都堅持自己原有的名字,最後英國領事乾脆訂了個「上海馬路命名備忘錄」,全部規定以中國地名命名,省得吵架。「備忘錄」中明訂,南北道路以省份命名,東西道路以城市命名,因而成了今日上海市道路的模樣。

然而這份備忘錄影響的不只是上海。前面說到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台北的道路重新命名,當時負責命名的正是一個上海來的建築師鄭定邦。可想而知,鄭定邦是以他所熟悉的家鄉道路命名方式來幫台北的道路取名字。關於這段歷史,可以參考龍應台所寫的住在一張地圖上這篇文章。

於是追本溯源,台北的「大中國地名」,這規定其實還是源自英格蘭人的點子。想想歷史也真是諷刺!


而我們今天所講的「馬路」,並不是因為古代的道路是馬在上面跑而稱作「馬路」。「馬路」一詞是近代才出現,有一說就是源自於前面所提到的上海南京路的原始稱呼。因為上海南京路原本是作為跑馬場用,因此被俗稱為「大馬路」,後來「馬路」一詞逐漸被沿用為泛指一般道路。

還有另外一說,則是指近代的築路方法是由十八世紀的英格蘭人約翰.馬卡丹 (John MarkDan) 蘇格蘭工程師約翰.馬卡丹 (John McAdam) 所設計,馬卡丹以碎石鋪路,路中為高、兩側略低,以便於排水,也方便車輛馬匹通行。這種新設計的道路傳入中國後被稱為「馬卡丹路」,俗稱「馬路」。

不過我找了一下 Wikipedia,卻不見哪邊有 John MarkDan 這人的生平事蹟或介紹,感覺像是個都市傳說。有知道這段歷史的人還請不吝告知。

Comments

Related Posts Plugin
   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